观点 | 熊璋:未来教育新生态建构的趋势与关键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观点 | 熊璋:未来教育新生态建构的趋势与关键

2024-09-25 | 1399|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智能到治理、智能到质量和智能到秩序三个层次展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未来教育新生态,其主要特征是:学生、教师和校长的个人人工智能智能体的应用,定制式课堂和沉浸式课堂的出现,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的普及,以及丰富的人工智能生成资源可供应用和选择。打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应关注教育信创、全域数字孪生、全程人工智能赋能、强化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等关键要素。快跟着艺术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小编来看看吧~


自2017年以来,中国、欧盟、美国相继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起初各国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22年年底,基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训练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和随之而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应用和普及,使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成为全球共识。未来教育发展中,人工智能将催生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新生态,并助力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立足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做好前瞻布局打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生态形成的过程中,关键要素包括:加强教学信创、建构全域数字孪生、推动全程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重视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等。


PART.01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分析

我国人工智能的布局和发展。2017年,我国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提出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部署了科学技术攻关和应用工作,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和产业体系中,中国构建了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工具链、深度学习平台和应用技术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和产业创新生态。目前,我国已初步建设完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推动了深度科技创新。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并形成人工智能优势聚集区,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我国凭借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优势和潜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也说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应用更加快速、更高水平的发展。


人工智能新进展及其与教育的融合趋势。自2022年底Open AI推出ChatGPT以来,全球人工智能呈现高速发展和快速融入各行各业的态势。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进步,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一方面,这激励着人们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各项指标,如参数、模型数、算力、人力资金投入等,都呈指数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也为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业创造了现实可能性,有效赋能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医疗、教育、生产、金融、娱乐、交通等领域可提供更高效率和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度影响,人工智能是模拟人脑活动的科学和技术,大语言模型首先提供的是与人的问答式交互,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教育场景应用空间。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仍处于起始阶段。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从智能到治理、智能到质量和智能到秩序三个层次展开。


一是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治理,有利于将传统的教育治理模式提升到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治理模式。一方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变化,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能有效赋能教育有序规范运行和教育创新,以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消弭教育鸿沟。例如,教育部推出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可以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服务。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这一轮“人工智能+”行动进程中,在政策保障、资源供给、组织协调中向信息科技、数字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等领域持续倾斜,推动形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的新局面。


二是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保证全民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接受教育,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及时客观地发现差距和失衡之处,并及时予以弥补和改善。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保证全民终身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可提供针对不同人群,超越时空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不断上线充实社会学堂的资源,以多种形式帮助社会学习者更新所学知识,提升技术技能。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人工智能维护健康的教育秩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带来了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建立和维护数字化、智能化教育环境的良好秩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是“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建立,首先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环境中所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青少年一代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不是扩大教育条件差距的工具;是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利器,不是刷题的工具;是提升学习获得感和学习效率的利器,不是投机取巧的工具;是探索创新的利器,不是使人过度依赖和“躺平”的工具;是师生交互的利器,不是保守独行的工具;是跨学科学习的利器,不是闭门造车的工具。而学校和教师要始终做好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生态、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教育秩序的引导者和责任人。


PART.02
未来教育新生态的主要特征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比尔·盖茨认为,人工智能将完全改变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他判断“人工智能智能体(AI Agent)”是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还预测人工智能智能体将在个人人工智能服务、生命健康、教育、生产制造、娱乐购物等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人工智能智能体能够成为每个个体的智能助理,用户不再需要使用不同的应用程序甚至不同的平台去完成不同的任务,而只需用日常的语言与自己的智能助理沟通,就能了解一切想要了解的信息,并指示智能助理完成特定的任务。智能体能够根据任务目标,自主感知客观环境并找到最佳问题解决途径,自主调用适切的工具和资源,完成给定的目标。不同用户的智能体也可以自主交互、沟通信息、协同完成一些更大的任务,这将成为人工智能智能体参与塑造的新生态。而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从各个层面发力,不断融合、不断迭代、不断优化,从而生成人工智能发挥基础作用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它将具备如下几个重要的特征和关键要素。


学生、教师和校长的“人工智能智能体”。智能体的物理形式还在发展进程中,可能的形式是与智能手机融为一体,或者独立存在。其内涵符合人工智能智能体的特征,学生的智能体能够辅助其所有的学习活动,主要的功能有:一是内置相对完备的知识,还可以随时在线满足学生即时了解内容的需求;二是对各科课程内容了然于胸,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评估;三是精准把握学生的课程计划时间安排,且能辅助学生养成自我规划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智能体能够辅助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包括课程目标设定、教学方案编制、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情景案例选择,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素养评价、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等。校长的智能体辅助校长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准确掌握各学科、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学情况,辅助校长高效规划跨学科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模式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模式。


学生的智能体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师的智能体能够有效助力教师开展个性化教育,校长的智能体能够帮助校长了解全校的教学情况并辅助完成校园科学治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智能体可以释放学生、教师和校长很多时间和精力,以便他们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并参加更加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定制式课堂和沉浸式课堂。传统一对多的课堂主要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课本、完成同样的作业并接受同一套固定评价标准的评价。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在人工智能融入后得以提升,实现课程内容、课堂模式的转变和更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难度,可以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优化教和学的过程,而这也成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定制式课堂将借助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人工智能智能体,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能力、兴趣和风格,提供与他们个人情况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助力开展差异化教学。定制式课堂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标。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对学生的引导、答疑、纠偏、拓展和激励。定制式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具备如下特征:翻转课堂与集中讲解相结合、项目式学习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合作式学习和一对一指导相结合以及主题研究和混合式学习相结合。定制式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定制式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良好教育体验。


沉浸式课堂的核心是将课堂营造为一个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的环境,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深度参与的刺激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愉悦感,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达成学习目标。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沉浸式课堂易于创设对学生而言有临场感受、逼近真实情境或环境的学习场景。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在环境中的增强学习体验。沉浸式课堂可以设定故事情景、融入人文元素、预设学习任务、利用角色扮演创设学生深度融入场景的路径、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完成任务后的反思、交流,并激励学生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沉浸式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知识点导向型的评价,重视结业考试成绩,即使参考平时成绩也主要是参考平时作业的成绩,简单来说就是以解题正确率的高低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通常侧重于量化的、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尤其是题库的建立和标准化测试,催生了“刷题就能得高分”的考试文化。如此能够得到的评价结果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已,与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客观评价要求相距甚远。未来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是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治理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


过程性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是最终结果,是一种持续的、全程的、多元化的评估方法。过程性评价覆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除作业和考试成绩外,学生在课堂和学习过程中的微表情、在团队交流和社交活动中的表现、在跨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等都是观察评价来源。总体来看,过程性评价主要从价值观、品格、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学业达成、表达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反思能力和创造力等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效果。过程性评价的优点主要有,一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从而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学习难点,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帮助;三是能够更加及时地反馈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以利于应用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评价方法,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手段丰富多样,学生的人工智能智能体伴随着他们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人工智能智能体观察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日志、学习心得、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观察日记等都是人工智能赋能过程性评价的途径。


素养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传统的素养评价主要采用主观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手段是观察、问卷、面试。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性评价为素养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传统的侧重于考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不同,素养评价集中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以数字素养和技能为例,主要是要评价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表现和进步。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素养表现有明确的要求,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性评价中加入素养表现相关内容就能实现素养评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的真实项目、真实任务、交流讨论、团队合作等内容,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就能得以开展,进而能够获得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客观、个性化的评价结论。对学生进行素养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教师进行素养评价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需精心设计和实施考评办法,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科技赋能作用。


泛在的、过载的候用资源及其选择。生成式人工智能因自身强大的理解、综合和生成能力,成为未来教育新生态中资源生产的主力军,2025年前,将有90%的在线内容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在线内容呈指数式增长,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可用资源,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和学生面临棘手的如何科学选择学习资源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人工智能智能体可以辅助完成初步的筛选工作,但最终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同时,教师和家长也有义务及时给出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交流障碍归零。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完成即时、准确的多种语言互译,语言在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中不再是阻碍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多样化知识、技能的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也将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得到有效化解,学校再也没有理由将一些适龄儿童拒之门外,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因此得以进一步提升。


PART.03

中国数字教育实践与教育新生态的关键要素


中国引领全球数字教育发展的实践。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育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以及众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


2023年2月,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了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字教育大会旨在探讨数字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数字化促进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届大会的主题是“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聚集了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分享了关于数字教育变革的最新政策和有效经验,并得到了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


2024年1月,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旨在展示中国在数字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推动全球教育的共同发展。在这次大会上,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国际版正式上线,国际数字教育案例汇编、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以及《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等重要成果也得以正式发布。此外,《数字教育前沿》期刊在此次会议期间宣布创刊,《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也在大会闭幕式上正式发布。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举办,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数字教育创新和应用的共同关注和期待。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是中国创导的,其中融汇了中国的教育愿景和教育作为,也充分彰显了中国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探索者和引领者。教育强国建设是一条创新的道路,中国要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中做好引领者,就必须打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的关键要素。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建设,主要有教育信创基础、全域数字孪生、全程人工智能赋能、强化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五个核心要素。


第一,教育信创。教育信创涵盖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平台、终端和服务的建设和维护。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体验中心、实验室、展示空间、智慧教室,相关网络、硬件、平台、系统和应用,以及教育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各种教育应用服务等全领域。教育领域的信创旨在实现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自主可控,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奠定未来教育新生态的坚实基础。教育信创是智能时代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根基所在。教育信创的关键是做好前瞻布局,解决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


教育信创不应是“简单替代”,而应秉持“升级”和创新的理念,且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教育信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进步成果,紧紧围绕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推出完整的中国教育信创解决方案。在具体实践中,教育信创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内容,应成为我国打造一批国际一流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一部分。


第二,全域数字孪生。我们既生活在一个物理的世界,也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相互对应关系让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物理世界、发现更多的运行规律、找到更优的发展路径,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单位、师生、教学场景、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都应该有孪生的数据,通过收集多元化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活化处理,就能够形成全域的数字孪生。全域数字孪生是对教育规律性认识的数据基础,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过程的基础。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一是能够得到对教学和学生学习进步状况的观察结果;二是可以客观度量教学质量并对是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判断;三是能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创新和教育模式的迭代优化。数字孪生还可以创建教育环境的虚拟场景,推动物理校园与网络虚拟空间的相互映射和协同交互,实现虚实交互、数据驱动、动态可视、开放参与,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新的可能性。


第三,全程人工智能赋能。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未来,要“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人工智能赋能是未来教育新生态的主要特征,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实现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评和以智助研,能够全方位全过程赋能教育。这一发展模式能够把师生从过去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导向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更加关注实践实验、跨学科学习、求知探索和解决身边的真实问题,使校长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真实场景创设和教学决策中来。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将推动学习方式的革新,催生定制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还将推动评价方式创新,使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伴随式评价变得更加可行,并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及时迭代和优化。


第四,强化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撑的关系。近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和改进这一领域的教育质量。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科学教育是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有效改革措施。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必须推动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导向转为素质教育导向,从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育升级为以素养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加强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既是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又是未来教育新生态的核心要素,将成为中国未来教育的主旋律。在未来教育新生态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第五,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要求全体干部、全体公民自觉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在数字社会变革中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数字素养和技能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数字素养和技能是人与数据、机器、人工智能、人工科学“打交道”时必不可少的素养与技能。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强调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强调教师要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对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追求持续的学习与进步就会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潮中落伍。一方面,教师要秉持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教育新生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做好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未来教育新生态中教师的立身之本。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双核要素,即熟练掌握其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要素以及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要素,为此各科教师应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自我,才能在教育新生态中不断进步。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是未来教育新生态中教学的核心目标,推动教育与人工智能相互赋能,这样才能使下一代在人工智能社会中更具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语

人工智能将全方位、深层次、全过程的影响和融入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其中,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是第一梯队的,人工智能普及之始就与教育深度融合,而教育创新也恰逢其时,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发展所创造的契机。未来教育新生态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及时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育新生态的相关研究有利于促进教育创新、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新生态的建设走向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建设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不变,又与时俱进打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界共同的责任。


文章内容来源于学习强国“教育新观察”强国号,文章作者:熊璋。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