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质测评实施现状及策略探究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艺术素质测评实施现状及策略探究

2022-07-29 | 4858|

艺术素质也称“艺术素养”或“艺术修养”,是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当人具备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能够对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发展规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就能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人。艺术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也一直是艺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具体内容快跟着正日艺术素质测评的小编来看看吧~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着重要求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015年5月,教育部分别从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维度对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提出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投入到对艺术素质测评落地实施的研究与探索中。







艺术素质测评现状之“喜”与“忧”







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及全国各地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的开展,使我国艺术教育在发展环境、实施规范性、发展保障等方面得到改善。

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艺术素质测评置于高度重视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统筹安排,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探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在此基础上切实改进、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把中小学艺术教育测评制度,作为检验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改进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正逐步从宏观政策引领到行动指导和行为监督的实质性转向,这是我国艺术教育环境改善之“喜”。

由于国家政策的宏观引领,艺术素质测评的目标性与规范性得以有效调控。坚持立德树人为艺术素质测评的根本任务和出发点,以完善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相关测评要求遵循了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课程开设状况,关注学生的能力基础、心理需求,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涵盖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等多方面,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这是艺术教育的规范之“喜”。

一直以来,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在学校教育中都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随着艺术素质测评的落地实施,学校常规艺术课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得以保障,学生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得以保障,这是艺术教育的保障之“喜”。

尽管艺术素质测评将促进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但何以让艺术素质测评产生实效成为困惑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的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令人忧虑之处。

其一,在意识层面,一些教师仅关切“艺术素质测评能在中考、高考中加分吗?艺术素质测评会沦为走过场吗?测评真正有价值吗?”等问题,仍用应试思维来思考艺术教育、艺术素质测评;一些教师对此持观望态度,认为这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最终还是会回到往常被忽视的状态。由此,存在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推动不前之“忧”。

其二,在执行层面,有部分学校不按照或不完全按照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形式主义严重,存在政策与执行出现偏差之“忧”。

其三,在方式方法层面,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各地、各学校开始制订艺术素质测评指标及测评方法,由于各地教育规范存在差异性,加之设计者的理念和水平参差不齐,评价方式多元且差异性大,评价内容也缺乏有效监督,甚至出现有些学校学生将按模板抄写的内容放入艺术素质测评档案中的现象。如何整合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真正能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发展的测评方法?如何平衡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测评方法的混乱之“忧”。






艺术素质测评实施策略探讨







充分认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的喜与忧,看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可能性,能促进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以政策为指引,转变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提高艺术素质测评的实效性,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开发出覆盖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的测评体系。


(一)

遵循艺术素质测评原则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需遵循引导性原则、学科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及实操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指贯彻艺术类课程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能力,充分体现艺术素质测评对学校艺术教育及学生发展的正确引导性。学科性原则指测试内容应着眼于学科特点,体现科学、严谨的专业特质,具有较高实效性。测试中所选择的内容和素材必须符合艺术学科教材要求、学生特点的规范要求。基础性原则指艺术素质测评应依据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为核心,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的基础水平,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艺术专长的学生。实操性原则指所设计的艺术素质测试应简便可操作,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及在校期间艺术水平的达成情况。

(二)

构建内容多维、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学评价应着眼于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结果,助力于学生自我发现和改进,同时明确艺术学习目标,提高艺术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因此,有效的测评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教学完善以及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艺术素质测评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二级指标包含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校外学习和艺术特长等。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级、二级指标内容充分融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艺术实践评价中。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其实,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过程,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过程为结果服务。过程性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从中看出学生学习的评价等级,更在于从学生自身发展中找出其艺术成长轨迹,发现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艺术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因此,艺术素质测评的过程性评价可包含《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中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参与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做质性的判断,一方面对学生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我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扫除障碍。艺术素质测评终结性评价可包含“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里的“理解和掌握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技能”。艺术素质测评中,终结性评价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检测、合作学习评价、终结性测试等。

(1)课堂教学检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检测,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课堂教学的实施手段是否有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完善教学。课堂教学检测,既是对学生的检测,也是对教师的检测,更是完善课堂教学的依据。

(2)合作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将合作性学习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这样的评价能够更个性化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状况。

(3)终结性测试

终结性测试要摒弃以定分数、一张脱离艺术特性的试卷来定成绩的传统测评方式,而应更全面、客观、规范,能真正助益于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感悟能力、创编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育、提升。


艺术实践评价

艺术实践评价包含“指标体系”中“发展指标”所涉及的“学生自主参加校外艺术学习、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和“学生在学校现场测评中展示的某一艺术项目的特长”。基础教育阶段艺术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感知、强化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动力与自信心。当然,艺术实践活动也为具备一定艺术素养、努力成为专业艺术人才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基于此,教师应不唯分数论、不唯等级论,对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持鼓励态度,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虽然艺术素质测评才刚起步,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关注。我们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重要契机,立足本职,以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等为载体,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资源,深入思考、探索解决艺术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艺术素质测评的方式方法,让艺术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让艺术素质测评由美丽的期许成为完美的现实。


作者简介:蒋维,江苏省南通中学艺术教研室主任,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教育部音乐学科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