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立足基点战略定位 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看点 | 立足基点战略定位 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09-22 | 3505|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是对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的最新重大论断。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又对基础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基础教育战线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站在“两个大局”“两个大计”的高度,在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中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起随艺术学科考试小编看看吧——


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双减”、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等重要文件,对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力完善了基础教育保障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


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普及最快的是学前教育,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7%,比2012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6%,比2016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普及最难的是巩固率,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十年前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6%。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要。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达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相比十年前,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数增加了30%,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47.6%提升至77.7%。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1/3,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两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中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程度明显超过当地发展水平。


急难愁盼有效缓解。“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中小学校党建德育工作明显加强,劳动教育受到重视。育人蓝图全面绘就,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三科课程标准首次颁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教材体系初步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面使用,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面覆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即将使用。教研和教学指导工作不断加强,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基础教育数字化水平有效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改版升级、广泛应用。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显示,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部分省份连续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总体成绩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我们一定要坚定教育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切实增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立足教育强国基点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逐步从弱到强、从强到优,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们要准确把握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面向2035年,我们要围绕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下功夫,加快建设基础教育强国。一方面要坚定自信、打好基础,巩固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优势,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打牢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底色、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打牢民族复兴人才奠基底色;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增强后劲,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扎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强国提供支撑。


学龄人口变化带来新挑战。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稳中有升,从2.06亿增加到2.33亿;未来十几年,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峰谷变化。从短期看,要应对受“全面二孩”影响带来的小学学龄人口入学高峰;从长期看,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的不同变化趋势。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各地打破不同学段之间师资、校园校舍统筹共享的政策壁垒,健全适应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


事业改革发展存在新需求。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整体普及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普惠性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较大,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不充分,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未得到根本扭转,体美劳教育短板明显,灌输式教育普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小胖墩”“小眼镜”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教育数字化赋能作用还不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新期盼。在实现“有学上”之后,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都希望能上“好学校”,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从供给侧改革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突出,对优质教育“既患寡又患不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解决好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师资水平的校际差距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数字时代客观要求有新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不仅体现在教与学方式变革中,也体现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中,通过数字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我们都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探索。


瞄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全力以赴落实好重点任务重要举措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统筹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进一步找准关键领域、坚定主攻方向、明确重点任务、抓好落实举措。


(一)切实抓好中小学校党建德育工作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这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各地要认真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推动改革落到实处。要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职权,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党组织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党政协调运行机制;推动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一校一案”成熟一个调整一个,鼓励条件具备的学校实行“一肩挑”。通过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强化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问题,要做在日常、常做常新,要持续抓、深入抓、抓出成效,关键是要丰富拓展德育载体途径,强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常态化开展,找到适宜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效。


中小学思政课是事关长远和全局的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专门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各地要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每所中小学校都要上好思政课这门“育人金课”。要一体设计、循序渐进,按照小学重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重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重提升政治素养的目标,一体化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样化开展教学。要注重实践、强化实效,把体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鲜活案例作为思政教材,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中增强体验和感悟。强化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规范管理、强化保障,加强对思政课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到中小学校去调研,都要推门去听听思政课,彻底解决思政课开不齐、开不足、被挤占等问题。要组织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高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切实为中小学上好思政课提供坚实保障。


(二)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根本的破解之策在于“做大蛋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和覆盖面、受益面。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扩优提质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推动进一步显著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各地要研究制订可量化、可考核、可检查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着力在“扩优”上下功夫,结合基础教育“三段一类”不同特点,采取适宜方式扩优。


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针对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要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切实解决一些民办园高收费、贵族化等问题。


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城乡校际差距大等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要制定区域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落实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要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针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塌陷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推进县中托管帮扶,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振兴县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


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针对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三)深入推进学生阅读和科学教育


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从立德树人“根基”架起教育强国“柱梁”的战略安排,是以“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的一项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各地各校积极响应、迅速落实。下一步,要丰富载体,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加强读书活动互动性和学生参与感,组织家长、校长领读,邀请优秀模范人物进校园带动读书,共同建设“书香校园”。要建立机制,发挥名师名家、“五老”队伍等群体力量,建立学生阅读指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展示交流学生阅读成果,增强学生阅读内驱力,积极创设适宜的校内外读书环境。要加强宣传,组织媒体广泛报道,加大品牌读书活动宣传力度,营造读书良好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部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教育。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全面深入抓好落实。校内,要解决“软”的问题,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重点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开展排查指导;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和实验课规定动作,拓展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梦想;特别要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师供给。校外,要解决“散”的问题,盘点、精选、补充资源,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加快建设统一平台,强化供需双方对接,加大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让相关资源共建共享,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四)持续推进“双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减”政策落地有一个过程,要久久为功,要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工作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教育期盼,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从政治上看“双减”,从民生上抓“双减”,从规律上谋“双减”,坚决打好这场政治战。


坚定不移强化校外培训监管。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针对各自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指导其找准自身定位,回归应有作用。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坚持严字当头不松劲,严控数量,坚持公益属性;对于“补差”需求,要建立诊断干预机制,避免重复增时增量;对于“培优”需求,按照科学体系甄别培育,避免变成超前、超标学习,引起新的焦虑。对于非学科类机构,依据设置标准,对机构逐一进行检查,尽快将所有机构纳入平台,引导其与校内非学科类教育实现差异化,确保其价格、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供有益补充。抓好“监管护苗”“清朗”等专项行动,保持高压态势,开展专项排查治理,坚决防止假期培训反弹。


持之以恒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作业管理,在“压总量、控时间”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要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做好面向学生的兴趣指数调查、面向家长的需求调查、面向学校教师的课程申请及任教意向调查;统筹用好社会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教研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扶长补弱,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解决教师编制不足、负担过重、激励不够等问题,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双减”是治标之策,倒逼教育体系内部变革。要深化中高考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严禁将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做到以学定考、教考合一。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并向薄弱初中倾斜。加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指导,提升薄弱县中办学水平,稳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深入研究职普融通协调发展政策改革,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缓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


(五)着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党的二十大和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都对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站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的高度,抓好教材工作。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高质量完成地方课程教材修订和审核工作,进一步增强教材育人功能。要全面完善教材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严格教材选用和退出机制,推动形成优选劣汰的良性格局。把牢教材教辅读物进校园关口,凡是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书包的,都要严格把关、不留死角。开展好教材使用监测工作,推进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提质,共同营造教材工作良好环境。


(六)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世界很多国家增强综合国力、集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功利化倾向,改革动力不足,亟须溯本清源,转变育人方式,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激发活力。为此,今年5月,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14项突破性举措,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各地要认真落实行动方案,增强改革意识,强化效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要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完善等条件方面保障到位,加强重点任务所需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加大对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七)聚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强”起来,重点要做到“五强”:一是强精神,教育部正在研究教育家精神,各地要强化精神引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强师德,各地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巩固师德师风集中学习教育成效。要落实教职工准入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强化警示教育,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师德舆情应对能力。三是强素质,教育部正在研究推动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今年启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将改进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开展新一批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各地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好教师培训,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四是强治理,要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推动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五是强保障,高度重视教师工资发放和待遇保障问题,推进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


(八)扎实抓好学生安全工作


学生安全问题是社会的敏感神经,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要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尽最大努力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发生。


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强化地方党委、政府抓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突出学生欺凌、溺水、交通事故等安全防范重点,进一步健全“明责、知责、履责、问责”安全责任体系,完善考核机制,确保落实到位。健全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应对处置,及时上报信息,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


数字赋能、强化预防。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智能化安防体系建设,提高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信息沟通互联,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教育“天眼系统”,发挥早期识别、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等作用,全面提升学校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守牢阵地。各地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政治安全意识,强化党组织领导责任,特别是加强对课堂教学、论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的管理。


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7期

作者:王嘉毅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