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两会进行时,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提案里的教育风向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聚焦丨两会进行时,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提案里的教育风向

2022-03-10 | 5155|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中,回顾了2021年工作,指明了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与此同时提及了与「双减」、职业教育、托育等相关的若干教育话题。快跟着信息技术考试的小编一起去看看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风向。

随后,各级代表分别从「双减」、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素质教育、托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两会提案」,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21年,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具体来看,包括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让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2022年,在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方面,李克强提到:在义务教育层面,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在学前教育方面,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在高中教育方面,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在职业教育方面,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除此之外,强调稳就业也是今年发展的主旋律。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今年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各级代表分别从「双减」、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素质教育、托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两会提案」,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 俞敏洪委员:建议减少校外任务和各级评估检查,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提交了《关于减少校外任务和各级评估检查的建议》的提案。他指出,根据其从中西部地区多地了解的情况,各地县、乡、村学校普遍存在各种校外任务和各级评估检查长期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环境的情况,几近成为与「控辍保学」和「学生安全」同等重要且紧急的行政工作,学校的「主业」——教育教学有时也只能退居其次。这严重挤占和耗费了学校管理与师资资源,影响了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不利于实现国家政策力推的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水平的目标。

俞敏洪建议,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安排中小学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资料、档案存储数据化水平,减少大量重复工作,保障各县及乡村学校真正回归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

俞敏洪表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还不到位。他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透彻领会通知精神,在规定时间内,将落实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 皇甫立同代表:推进「双减」的四个关键点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表示,「双减」工作开展以来,虽然教育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各个省份在推进「双减」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难题。以淮安市为例,在开展「双减」过程中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保障,特别是需要加大「专业加特长」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二是场地限制;三是评价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皇甫立同建议,推进「双减」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一是推进优质均衡,二是提升教育质量,三是提升学习质量,四是形成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的常态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 朱晓进委员:统筹好三类关系推动「双减」有效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表示,「双减」后,教育生态明显优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同步破解。主要问题集中在,当前「双减」未能有效衔接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的导向叠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仍给部分家长带来了困惑和焦虑。为此,他建议,要统筹好治标与治本、校内与校外、部署落实与风险防范三种关系。


一是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他表示,要加快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


二是统筹校内与校外,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和校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他表示,要一边坚持大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动摇,一边探索丰富延时服务师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活动丰富性、专业性、选择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


三是统筹好部署落实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他举例说,如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监管工作细则,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分流转型提供通道,减少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切实关切其调整期阵痛,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围绕教师课后服务,他建议,可以适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制订省内分区分层分类延时服务收费指导意见,及时足额发放教师延时服务补贴。


► 张志勇代表:开展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专项治理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建立良好教育生态,是「双减」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快解决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问题,全面修复教育生态,才能保障亿万儿童健康成长。

张志勇认为,目前存在六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一是宣传、炒作、重奖高考升学率的行为。二是违背国家学制和国家课程方案,提前结束课程备考行为。三是违背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要求,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行为。四是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严重剥夺学生正常睡眠的行为。五是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晚上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的行为。六是违背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小学招生中争抢生源,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各种实验班、尖子班、重点班的行为。

张志勇建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列出「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各地、各部门、中小学对照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用一年时间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把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的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业绩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严重、清理整顿不力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予以严肃问责。


► 杨善竑代表: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脱下隐形变异培训「马甲」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表示,虽然「双减」工作成效显著,但随着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深化细化,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机构悄无声息地转入「地下」或是换个「马甲」等隐形变异的现象,花样繁多,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且有「野蛮生长」的趋势。

据杨善竑调研了解,部分地方未明确非学科类培训的主管部门,导致非学科类培训日常监管不到位,监管难度增大。因此,她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深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她表示,需要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深入推进将「双减」纳入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的实施,持续推进监管落深落细。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特别是压实街道、乡镇的责任,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治理的内容,拓宽线索举报投诉渠道。对发现隐形变异的培训和不实的广告宣传,严肃查处,还街区、社区清净的环境。

她建议,将隐形变异培训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校外培训转入地下,『一对一』『换马甲』等现象频繁出现,给校外培训的治理增加了难度。发现难、取证难、认定难、查处难。」她说,「建议由政法、网信等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双减』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和网络巡查监测和执法力度,采取精准的措施,让转入地下的校外培训机构无处遁形。」



► 谢德体代表:加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表示,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仍是短板,国际交流合作规模需进一步提高。为此,她建议,应加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要重点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机构交流合作,探索实施「一带一路」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

谢德体指出,弥补职业教育国际化短板,就要加快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路径,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快国际合作,实现技能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加快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探索境外办学、线上教学。她表示,当前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快「升级换代」,由普通技能人才培养向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转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谢德体建议,尽快完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完善高职院校「 1 +X」证书制度的内涵,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对留学生招生专业的备案制度,助力非营利性民办高职教育与公办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 赵继委员: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教授赵继表示,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增加,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投入的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现有投入还无法完全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办学规模还不十分匹配。

赵继在调研中发现,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2872 亿元,同比增长 9.97%;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2758 亿元,同比增长 14.73%。然而,随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扩招后,校均规模扩大 20%,有的学校办学资源被稀释,出现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一些省份高职生均标准执行不彻底,没有覆盖中央企业办学。中职生均拨款国家标准迟迟没有出台,各省标准不一,中职经费投入难以保障办学条件的改善。

对此,赵继表示,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此外,她还提出,要加快推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落实好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抵扣政策。


► 许玲委员:提高职教本科生均拨款,加强「职教高考」标准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现有32所,招生规模占比仅0.74%。这离国家政策提出的「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还相差甚远。为此,她呼吁,加大对公办职业本科院校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全国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及专业布局,建立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的各类标准体系。

在优化全国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及专业布局方面,许玲建议,逐步增加试点院校数量、优化试点院校布局、提高公办试点院校占比。强化人才需求导向和产业发展导向,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产业较为发达地区,扩充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数量,打造区域职业本科教育示范高地。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许玲建议,要加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与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职业培训标准及评价体系标准等系列标准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以标准为引领,进一步明晰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避免与普通本科同质化发展,更加突出和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苏华委员: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当前,国家发展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突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苏华建议,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要协同育人,中央财政和各省市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地方院校向职教本科学校升格、向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型的经费。

苏华建议,第一,稳步发展职教本科,促进应用本科转型。扩大职教本科规模,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加快推进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型,积极鼓励独立学院转设,建设一批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等。

第二,深化职教高考改革,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完善「知识+技能」考试办法,将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提高到50%以上,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应直接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应逐年提高,在关键领域,实施「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计划,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

第三,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企业和学徒补贴政策,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和相关税费政策等。


► 施大宁委员: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国民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当前高校和社会相互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施大宁认为,一是全国青少年训练和竞赛工作多头管理,有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两大系统,两条竞赛链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科学有效的统合。二是目前的管理体制,导致在一些赛事中,主办方对参赛运动员资格设置限制性条件,一些参加「限定性赛事」的学生只有成为「职业」运动员才是唯一出路。

对此,施大宁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体教融合、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由教育部门牵头抓总,体育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支持和配合学校体育的发展。二是「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各类体育赛事。由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构建全国统一的赛事体系和运动员注册平台。取消各类竞赛关于参赛运动员资格的限制,适龄青少年均可参加各类竞赛。三是建议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转型发展。一方面,教育部门负责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师资科学训练水平,让普通中小学校成为发现、挖掘和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成运动兴趣爱好养成、基础技能培养以及运动选材等任务。另一方面,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转设成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或俱乐部),着力培育精英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 袁直委员:鼓励以教学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式「以馆养馆」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表示,「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371.34万个,其中半数以上场地集中在学校,基本不对外开放。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0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她建议,合理开发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有效缓解全民健身所需场地不足的问题。

在袁直看来,体育运动是实现全民健康最积极、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手段,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而随着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推进,体育场地不足这一瓶颈问题更加凸显。为此,袁直建议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体育局、卫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共同推进校园场馆对外开放工作。

袁直表示,要鼓励学校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运营模式,可以探索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托管减轻学校负担,由第三方在使用场地的同时担负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消杀费用,并为民众科学健身提供普惠式指导,以教学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式以馆养馆。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可引入社会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有效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减少财政对学校体育设施修缮维护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及市民提供廉价优质专业化服务,降低公众体育锻炼成本。」袁直表示,「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已经离职,「课后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也可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 范迪安委员:大力推动科技艺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创意结合开出了令人惊艳的花朵,展现了独特魅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当今世界,科技艺术已成为艺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各类作品与设计产品已走入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范迪安介绍,目前,世界各地的科技院校纷纷加大了艺术教育力度,并与艺术院校研究联合课题;艺术院校也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与艺术创意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式培养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科技艺术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世界处于同步发展的态势。现在需要把握机遇,大力推动科技艺术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

为此,范迪安建议:一是加大对艺术院校科技艺术专业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等美术学府科技艺术学科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尽快形成立足前沿的教材和课程,促成国内更多院校开展科技艺术教育;二是扩大科技艺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重点美术院校设立科技艺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领导课题,将科技艺术方向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吸引海外相关专业人才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丰富学生学科背景。三是鼓励人才培养制度创新,推动艺术院校与科技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让科技院校师生直接参与科技艺术联合研创过程,让艺术思维反向激发科技创新;四是促成各地科技馆的艺术化,鼓励科技馆转化为科技艺术馆,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示科学之美和科技艺术融合的魅力。


► 雷鸣强委员:引导教育工作者争做美育工作者

当前,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课程建设正有序推进,美育师资稳定增长,美育活动蓬勃开展。但在中小学美育教学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颈、短板亟待破解、补齐。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建议,进一步凝聚美育教育共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宣传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争做美育工作者,明确以美育人重任,引导家长着眼孩子的终生发展和一生幸福,重视美育教育,改变短期的功利性教育目的。

在强化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雷鸣强表示,要按照编制管理办法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定期招录、补充美育教师,做到应配尽配;加强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让专职教师「回流」专任岗位,让兼职教师参加适岗培训「回炉」淬火,提升全体教师人文素养,匹配美育教学的需要。

在硬件建设方面,雷鸣强呼吁,各级政府要主动担责,多方筹措资金,提高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的配备率,改善艺术教学器材和课外活动场地条件,实现保障条件的升级换代;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引导文化部门、文化团体和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与学校联合办学,解决美育资源不足、活力不显等难题。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雷鸣强表示,要加强学校美育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美育工作机制;要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将学校美育工作成效纳入绩效管理和学校评定范畴,着力将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将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纳入学业水平测试并作为高考艺术专业录取依据。



► 卢克平代表:建议部属高校按照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在统筹部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卢克平列举了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其中河南省12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1.6%左右。河南省本科一批上线13.97万人,占全省高考报名人数的11.18%,一本上线率在全国排名居于末位。「一本上线率与所在省区市一本招生计划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了各省区市的一本录取率。由于河南的上线率按照招生计划的120%左右划定,实际录取率更低。」

他指出,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很好地承载起百万学子的「名校梦」。而省外「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计划较少,与优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对此,卢克平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 施大宁委员:加大经费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一方面存在0-3岁婴幼儿照护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家庭婴幼儿大多由老人或者月嫂带,还存在家庭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基于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水平。

施大宁调研发现,我国约35%的婴幼儿家庭存在入托需求,但入托率仅为5.5%左右,托位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绝大多数托育机构为民办营利性质,受疫情持续影响及托育市场发育不充分等因素的制约,整体收费价格高于群众预期,运营发展艰难。

施大宁分析,一是政策支持不足。托育服务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体量小,政府投入少,民办机构场地运营成本高,社区托育税费减免政策落地难,发展普惠托育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资金扶持不足。国家对地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项目中,未安排托育服务专项经费,不少设区市没有设立托育服务财政专项资金或资金投入较少,普惠托育机构资金支持不足。三是供需矛盾突出。2-3岁婴幼儿家庭入托需求较强,但质优价廉的托育资源稀缺,民办机构收费偏高。四是教育存在短板。目前托育服务机构管理隶属卫健委,没有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从业人员资质和管理存在教育培训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短板。

对此,施大宁建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托育机构发展赋能。一是落实托育服务专项经费,列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可参照养老服务机构或普惠性幼儿园补助标准,制定普惠托育项目建设与运营补贴、托位补助、奖补激励等政策,为发展壮大普惠托育资源提供支持。二是继续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惠及更多县市,支持建设普惠托育服务项目。三是引导各地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四是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由教育部门统筹,在基本公共教育体系中加强托育管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置婴幼儿教育专业,统筹安排托育机构与幼儿园发展规划等。


► 黄玲委员:鼓励社会各方建设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原一级巡视员黄玲表示,「解决 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难、托育贵的问题,已经成为提升育龄家庭生育意愿,落实『三孩』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黄玲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生育政策的调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但年轻人生育意愿依然没有明显上升。托育难、托育贵问题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为此,黄玲建议,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立法工作进程,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将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保障力度,依据需求规划扩充建设公立婴幼儿托育机构。探索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入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机构建设。强化对婴幼儿托育机构的督导和综合监管,推动行业标准落地,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此外,黄玲还建议,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与行为规范,逐步推行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双证」上岗。支持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方向),并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纳入相关培训规划。


► 农布央宗委员:促进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

日前,云南省政协委员、省妇联主席农布央宗代表云南省妇联提交了《推动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 促进三孩政策的落实》的提案,提案建议,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统筹、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促进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机制,破解不敢生、不愿生的问题,有效缓解家庭育儿困难,不断推进三孩政策落地见效。

农布央宗表示,推动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应重点关注0-6岁婴幼儿及家庭需求,做好0-3岁婴幼儿照护至3-6岁学前三年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公办园为主导、普惠性民办园为补充、社区托幼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幼儿园+社区托幼服务中心+家庭」三位一体的托幼一体化发展格局。

农布央宗建议,加强专家团队建设,依托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社会组织,组织涵盖医学、教育、健康、心理、社会等专家团队,为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特别要推进妇幼保健与学前教育专家的深度融合,为促进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 胡卫委员:坚持公益导向,规范家庭教育指导

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日前,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当前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市场的相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建议,要加强政策指引和行政监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失序行为。

胡卫表示,要消除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存在的上述乱象,就必须严格遵循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各项规定,同时对接『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加强政策指引和行政监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失序行为,凸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政策宣传和教育工作,真正让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回归家庭、回归家长。

胡卫详细介绍了规范家庭教育的几个渠道:首先是强化政府主渠道作用,尽快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公共服务。财政、发改、教育、妇联等部门,要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正规军」和「主力军」的作用,切实加大人财物力投入,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其次,要秉持社会公益性原则,大力整治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行为。教育、人社、市场监管和发改等部门要建立协同机制,切实强化对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机构的监管工作,重点打击各类无证经营、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和变异学科培训等市场失序行为。

此外,应加强普法及宣教工作,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胡卫呼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大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双减」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家校共育机制,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违规家庭教育指导及学科补习行为。


► 张志勇代表:提议将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列入新的职业目录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注意到,一些机构、个人看准了家庭教育的市场前景,迅速介入这一新兴职业教育市场,为了赚取超额市场利润,号称家庭教育指导师已成「金饭碗」,号称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证书全国通用,采取不正当的广告宣传营销手段进行宣传。

为了防止家庭教育培训市场乱象频出,张志勇建议,一是将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列入新的职业目录,予以规范和管理。二是尽快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需要具备家庭学、儿童学、卫生学、健康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素养,亟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尽快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业资格准入制度。三是由教育部门会同全国妇联研制出台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业标准,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这个市场处于发育初期,市场监管部门应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尽快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行为市场监管规则。」张志勇最后提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机构的广告行为作出规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从业者管理,以保障这支队伍的专业性和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