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坚持信息科学素养培养,夯实信息科技核心能力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观点 | 坚持信息科学素养培养,夯实信息科技核心能力

2024-05-31 | 2076|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在即,如何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是目前广大一线教师关心的突出问题。本文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评价标准、资源利用七个方面,对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程教学有所帮助。一起随中小学信息素养评测小编看看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国家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八年级独立开设。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义务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全学段设计,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九年级教学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一并学习。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与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自然衔接,成为贯穿我国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年级的一门核心课程。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与原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呢?


首先,课程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从技术主导型课程转变为科学主导型课程,从以培养应用技能为核心转变为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从基于技术和生活实践为主体转变为基于原理和问题解决为主体。


其次,课程定位发生根本变化:突出原理学习,突出科技应用,突出实践探究,突出思维创新。


最后,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以信息科学为主线注重基础掌握,以计算思维为引领侧重原理理解,以项目应用为抓手关注能力形成,以全人培养为导向面向未来发展。


那么,针对这些变化,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更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考虑。


基于科学视角确定教学目标


方案和新课标虽然颁布了,但信息科技课程的全面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笔者认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应严格依据新课程理念,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学科原来的三维目标与信息科技课程现在的核心素养目标的统一性、继承性和发展性,以“科”与“技”并重为主导思想,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教材(新课标总目标)的全面分析,厘清教材内容体系(或学科学段目标)的构建脉络,理解教材(或学科内容要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明确每个年级的教材以及每册教材(或学段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的阶段目标,把握好各学段的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合理确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落实策略。


基于技能掌握优化教学方法


信息科技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变化”。课程性质和定位的变化,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的变化,给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带来一系列变化。


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探究和项目实施的引导者;学生角色从被动的学习者、接收者,转变为原理探索与应用创新的思维养成主导者;教学过程也从传统的讲授、记忆、训练、巩固、综合、提高,转变为引领引导、项目驱动、科学探究、团队协作、自主升华。


因此,教师应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式。


新课标更倡导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相比,具有相对完整的事件、概念或知识体系,此外,项目化的教学会使学习活动更系统,更具完整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而任务驱动教学相对单一、具体、分散,有利于知识点的各个击破。但是,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信息科技课程,其教学方法应强调灵活应用,不能为应用而应用。


基于从思维培养提炼教学内容


什么是学科思维?学习者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与理论,其最终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反映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上,这就是所谓的学科思维。


学生能否形成好的学科思维,与课程规划的内容以及教学实施策略密不可分。只要课程内容规划科学、教学策略适当、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形成的学科思维自然就是优秀的。因此,思维培养的关键是要透彻理解学科定位和进行科学的内容规划。


基于素养提升完善教学过程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字素养。教学过程是教师实施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


①认真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


②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基于原理探究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的总和。


教学活动分为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活动(指导性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取向的教学活动(生成性教学活动)。


指导性教学活动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形成固定的结构形式。生成性教学活动,提倡或允许学生自己制订教学目标,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构建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相同。在指导性教学活动下学习的学生,一般在测验结果中易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在生成性教学活动下学习的学生,则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均有较为优秀的表现。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设计哪种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内容适用范围。


如果教学目标是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那么其涉及的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数据处理与算法实现、开源硬件与人工智能等,宜采用指导性教学活动。


如果教学目标是得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那么其涉及的应用场景丰富、内容相对灵活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应用软件创作计算机作品、设计解决问题算法并编程实现、开发物联网应用项目等,则可利用生成性教学活动。


此外,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多种教学活动组合完成。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具体的内容需求合理预设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基于学以致用制订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以及教师教学工作过程(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评价方法可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等。


基于有效教学开发利用资源


新课标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就是逐步建构依据新课标要求、关注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充分利用数字教学资源、适度淡化纸质教材、适应信息科技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新模式。


为此,要建立分工明确、分级负责的资源建设和利用机制,结合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特点,开发丰富的多种媒体类型的数字资源,搭建支持信息科技教学环境的实验室资源,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迭代更新。


教师要因地制宜遴选符合教学要求、体现育人价值的资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对已有案例或素材等进行二次开发与迭代。教师不仅要充当教学过程中教育资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更要主动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优化者。


总之,面对新课程、新标准、新内容、新要求,完善教学设计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高质量教学的关键环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科教师应早做准备,确保信息科技课程稳健起步,扎实推进。


作者:王超智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6期 王超智.坚持信息科学素养培养,夯实信息科技核心能力—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6):27-29.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